科教成果

科教成果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成果 >

我院张猛教授课题组在国际真菌学协会旗舰期刊《IMA Fungus》杂志发表最新成果

发布时间:2024-06-12 17:40    浏览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 马庆周 图片 宋新争)近日,我院张猛教授课题组在中科院一区国际真菌学协会旗舰期刊《IMA Fungus》杂志(IF 5.4)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s of five critical phytopathogenic Bipolaris species: features, evolution, and phylogeny”的研究论文。
       平脐蠕孢属(Bipolaris)真菌是一个分布广泛的真菌类群。Bipolaris属的病原菌主要危害玉米、水稻和小麦等粮食作物,严重影响粮食的产量和品质。对Bipolaris属物种进行准确鉴定和分类有助于人们及时了解病害和控制病原。然而,Bipolaris属物种的形态鉴定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有性形态缺乏和无性形态混淆。此外,数据库中错误标注的序列信息也给Bipolaris属物种的分子鉴定带来了困扰。因此,利用线粒体基因组对Bipolaris属物种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对该属的准确鉴定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在该研究中,张老师课题组对三个平脐蠕孢属(Bipolaris)物种(Bipolaris maydisB. zeicolaB. oryzae)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测序、组装和注释,并将其与另外两个已报道的Bipolaris属物种(B. oryzaeB. sorokiniana)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比较分析。这五个线粒体基因组均为环状DNA分子,长度从106,403 bp到135,790 bp不等。5个Bipolaris属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主要由13个核心蛋白编码基因(PCGs:atp6, cob, cox1, cox2, cox3, nad1, nad2, nad3, nad4, nad4L, nad5, nad6, 和rps3)、2个rRNA、一定数量的tRNA以及一些未知功能的开放阅读框(ORFs)组成。PCG长度、AT偏斜和GC偏斜在5个线粒体基因组中的13个PCG之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在所研究的13个核心PCGs中,nad6在16个Pleosporales目物种中具有最小的遗传距离,表明该基因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此外,所有12个核心PCGs(不包括rps3)的Ka/Ks值均小于1,表明这些基因受到纯化选择的影响。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分析表明,内含子是造成Bipolaris属物种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变化的主要因素。Cox1基因的内含子在Pleosporales物种的进化过程中经历了频繁的得失。对五个Bipolaris属物种线粒体组的基因排列和共线性进行分析,发现其在属内高度保守。基于联合线粒体基因数据集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五个Bipolaris属物种形成了具有良好支持率的拓扑结构。该研究首次报道了B. maydisB. zeicola的线粒体基因组,并首次对Bipolaris属物种间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将进一步促进Bipolaris属物种的群体遗传学、进化和基因组学的研究。
图 五个Bipolaris属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图
       我院张猛教授、马庆周博士和成都大学李强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我院硕士研究生宋新争为论文第一作者,耿月华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徐超副教授、郭雅双副教授和施艳教授参与指导了该项研究工作。21级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李嘉欣参与了部分研究。该研究得到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科合作交叉“优中选优”合作研究基金(CCSR2022-3)、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231111111100)、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HARS-22-02-G3)和河南农业大学高层次人才专项支持基金(30501502)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186/s43008-024-001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