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成果

科教成果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成果 >

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周琳教授团队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发表花生白绢病最新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4-09-03 16:05    浏览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 崔凯娣 图片 崔凯娣)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周琳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花生白绢病的相关研究,相继挖掘了四霉素(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022, 238: 113580)、氯氟醚菌唑(Pest Management Science, 2023, 79: 2126–2134)、苯并烯氟菌唑(Plant Disease, 2023, 107:2359-2364)、丁烯基苯酞(Pest Management Science, 2023, 79: 5374–5386)、大黄素甲醚(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24, 72: 15601-15612)等高效杀菌剂,为花生白绢病的防控提供了系列候选药剂。
       近日,周琳教授团队又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Pest Management Science》发表了题为“Resistance risk assessment for benzovindiflupyr in Sclerotium rolfsii and transmission of resistance genes among popul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评估了苯并烯氟菌唑对花生白绢病菌的抗性风险和抗性机制,揭示了抗性基因在种群内传播的风险,为苯并烯氟菌唑防治花生白绢病提供了理论指导。
       该研究通过室内化学诱导苯并烯氟菌唑抗性菌株,比较了抗性菌株和野生型(敏感)菌株的适合度,发现抗性菌株的致病力虽然更强,但其在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方面存在适合度代价。苯并烯氟菌唑与噻呋酰胺、萎锈灵、啶酰菌胺和吡唑萘菌胺存在正交互抗性,不建议苯并烯氟菌唑与这些杀菌剂混用或轮用,避免杀菌剂抗性的发展。虽然抗性菌株存在SdhBN180D、SdhCQ68E和SdhDH103Y三个突变位点,但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只有SdhDH103Y可导致苯并烯氟菌唑抗性。同时,该研究首次发现,苯并烯氟菌唑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可通过菌丝融合促进抗性基因在白绢病菌不同菌株间传递,说明一旦产生杀菌剂抗性,就有可能在白绢病菌种群中大规模扩散。
       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周琳教授和何磊鸣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崔凯娣副教授和2024级博士研究生蒋超凡为共同第一作者,已毕业研究生孙龙江和2020级博士研究生王梦珂参与了论文的部分工作。该研究得到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221100110100)、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HARS-22-05-G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202345)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02/ps.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