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成果

科教成果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成果 >

我院周琳教授团队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5-10-24 14:50    浏览次数:
       近日,我院周琳教授团队在中国科学院一区TOP期刊《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发表了题为“Molecular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boratory tebuconazole-resistant mutants in Sclerotium rolfsii”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花生白绢病菌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对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的抗性风险,明确了其抗性主要与靶标基因SrCYP51基因的过表达及麦角甾醇含量的提高紧密相关。该发现为田间花生白绢病菌的科学防控及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由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引起的花生白绢病近年来在我国频繁发生且危害严重,已成为制约我省乃至全国花生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为河南省二类农作物病虫害。为控制该病害的蔓延,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被登记并广泛用于田间防治。而目前关于花生白绢病菌对戊唑醇的抗性现状及潜在风险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对河南省14个花生主产区进行系统调查,分离获得210株齐整小核菌。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对戊唑醇的EC₅₀值分布于0.0651–5.7723 mg·L⁻¹之间,平均值为0.7299 ± 0.0534 mg·L⁻¹,整体敏感性呈多峰分布,且在各县区间呈弥散性分布,表明田间种群总体上对戊唑醇仍相对敏感,但已出现零星抗性菌株。
       为进一步探究齐整小核菌对戊唑醇的抗性机制,本研究通过室内药剂诱导试验获得4株抗性突变体,其抗性水平为亲本菌株的17.50–33.50倍。抗性菌株在耐盐胁迫能力和致病力方面表现出适合度代价,但在菌丝生长和菌核产生能力方面无显著变化。交互抗性分析表明,戊唑醇与氟唑菌酰胺存在正交互抗性,与嘧菌环胺存在负交互抗性,而与噻呋酰胺、丙硫菌唑等12种常用杀菌剂无交互抗性。靶标基因序列分析未发现突变,但抗性菌株中SrCYP51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同时麦角甾醇含量显著升高。这一结果说明,齐整小核菌可通过提高SrCYP51基因表达水平,增强麦角甾醇合成能力,从而在三唑类药剂压力下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证实了在靶标基因未发生突变的条件下,SrCYP51的高表达参与了该菌对戊唑醇抗性的形成。
       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与河南大学农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黄锐萍为本文第一作者;我院王立博士与周琳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2022级本科生张馨尹、张静文与2023级本科生连紫宇参与了部分实验和论文工作。河南大学王道杰教授,以及本院毛雪伟博士、王芹芹博士对本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研究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YFD1202800)与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221100110100)等项目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pestbp.2025.106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