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英才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友平台 > 杰出校友 > 科教英才 >

王鸣岐

发布时间:2022-06-11 16:04    浏览次数:
       王鸣岐(1906-1995),男,河南滑县人,曾任河南大学农学院教授、系主任、院长,我国粮食作物病毒病研究的先驱、我国粮食微生物学科创始人,著名的微生物学家、植物病毒学家、植物病理学家,一级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王鸣岐1928年考入河南省立中山大学农科农艺系,后转入森林系,1932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34年考取公费留学,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院,1937年7月获哲学博士学位。他1937年11月回国后,先后担任河南大学农学院教授、系主任、院长。解放后,他任东吴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复旦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曾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微生物学会病理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植物病理学会顾问、中国植保学会上海分会名誉理事长、上海市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上海农学会副理事长,被聘为教育部理科生物学教材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卷编委、《辞海》生物学分科副主编、美国植物病理学会会员。政协上海市委员会第三至第六届委员。
       王鸣岐在生物学界、特别是植物病毒学研究有自己独到的建树,在国内外均有重要影响。在河南大学农学院期间,他完成了枣疯病研究、赤豆花叶病种子传染研究、小麦黑穗病防治研究、猴头菌人工栽培研究、河南植物病害调查等多项研究,完成了《河南植物病害名录》。他提出了枣疯病原病毒假说(1966年定为类菌原体);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粟黑粉菌的异宗配合,为黑粉菌的变异奠定了理论基础;结束了黑粉菌不能人工培养的时代;1955年至1956年他提出了长江下游稻谷入仓的最佳水分含量指标,这个指标曾被作为全国水稻安全储藏参考值,首次揭开了江、浙、沪稻麦玉米矮缩病大流行的奥秘;首次提出采用生态控制植物病毒病的方法,并获得成功;在国际上研制出防治植物病毒病的第一个新药-TA(TS)制剂(与山大合作)。他先后出版著作8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多次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及国家教委科学进步奖,并应邀多次出席国内外重大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接见。1949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农业生产大会,王鸣岐应邀参加了大会,并在怀仁堂受到毛主席的接见。1963年他在上海参加了科学技术工作座谈会,受到周总理的接见。
       王鸣岐的科研成果受到了国内外科技界的高度评价。德国哈雷大学的Beek er博士称赞他对粟黑粉菌研究的成果具有国际水平。20世纪50年代,苏联植物生理学家B.A.Ru bin教授称他是“粮食微生物学科的带头人”,为此中苏两国还签订了互访讲学和合作研究协议。美国的Maramorosch教授称赞他是“粮食作物病毒病协作研究的先驱者”。美国康州大学校长James教授称他是“杰出的生物学家”。
       复旦大学为纪念王鸣岐对病毒学研究的贡献,1990年出版了《王鸣岐病毒科研教学三十年纪念集(1960-1990)》一书。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卢圣栋教授在该书的代序言中说:“在母校病毒室教学科研30周年纪念盛事来临之际,我愿自己不忘母校的培养并继续在王鸣岐老师的指导下同老师和同学们一道,为发展我国的病毒学研究和生物医学研究尽心尽责,报效祖国。”台湾李铁声先生在台湾出版的《中原文献》第28卷第4期上发表纪念文章,称赞他是“超越长城的好汉”。联合国粮农组织凌立博士在《中国植物病理学追忆录》中说:“王鸣岐治学最勤,废寝忘食。”
       王鸣岐一生中编译、出版了《微生物学》《微生物生理学》《粮食微生物手册》《基础微生物学专题选》《病毒结构》《植物病毒学》《普通病毒学》《植物病毒志》《简明生物学辞典》《植病生物防治》《昆虫病理学》等10多本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