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魏海雷研究员和高希武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22-10-26 12:51    浏览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 李雪云 图片 李雪云)10月20日下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魏海雷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高希武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做学术报告。本次报告采用腾讯视频会议方式开展,文才艺教授和闫凤鸣教授主持,学院60余名师生在线聆听报告。
       魏海雷以“植物相关假单胞菌生物互作研究”为主题,首先对丁香假单胞菌核心效应蛋白如何协同分工破坏植物基础免疫抗性(PTI)做了详细解析。利用Pst DC3000D36E系统,通过比较转录组、基因沉默等手段系统研究核心效应蛋白抑制PTI的信号网络,筛选出多个被核心效应蛋白抑制的FIRE基因,明确了FIRE基因介导的新信号通路模型,该研究为植物广谱抗性基因鉴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此外,魏海雷还系统介绍了团队在生防细菌假单胞菌S58激发植物表层免疫作用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利用遗传突变、次级代谢物分离和结构解析、比较代谢组分析等技术手段,从S58菌株分泌物中分离鉴定到一个新的含有22个氨基酸的脂肽类激发子Medpeptin;以本氏烟为模式生物,通过比较转录组、定量基因表达谱分析、基因沉默等手段筛选出该激发子特异的抗病免疫相关基因MIG28和MIG25,明确了Medpeptin激发植物免疫的信号途径。报告期间,魏海雷就核心效应蛋白结构和功能的保守性、植物免疫反应及信号途径marker基因的普遍性等科学问题,与参会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并期待今后与我院开展相关研究合作。
       高希武以“杀虫药剂发展历史、展望与减量使用策略”为主题,从害虫化学防治历史事件入手,详细介绍了五代杀虫药剂的发展历程、纠正因环境问题而导致的人类对杀虫药剂的片面认知、探讨了杀虫药剂与可持续植物保护的兼容性、以及杀虫药剂未来发展的方向与趋势。高希武系统性分析了化学防治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的定位,明确了化学防治药剂的不可替代性,并从我国农业害虫抗药性进化与现状出发,通过揭示害虫抗药性发展导致的风险,引发了大家对农药减量使用的思考。闫凤鸣、王高平分别就草地贪夜蛾抗药性基因的起源,以及农药减量的推广应用效果,与高希武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最后,闫凤鸣对报告进行总结,对魏海雷与高希武的精彩报告和师生的积极参与表示衷心感谢!
       附:魏海雷研究员简介:
      魏海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9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2010.01-2017.09在Cornell University先后做博士后,任副教授,2017.09-至今,任Cornell  University客座教授。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微生物资源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国家菌种资源库常务副主任,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农业微生物资源收集与保藏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农业农村部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会委员。山西省“百人计划”,北京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特色作物岗位科学家。长期从事微生物资源利用与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微生物组与植物分子互作;2)农业微生物资源收集、功能与作用机制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等项目和课题,在Cell Host & Microbe,Microbiome,Cell Reports,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Science,Microbiology Spectrum,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Molecular Microbiology, Cellular Microbiology等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目前兼任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BMC Plant Biology副主编。
       高希武教授简介:
       高希武,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昆虫生理生化和毒理学、昆虫对环境和食物中有毒物适应的生理生化和分子机理、害虫抗药性、农药环境毒理学、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协调、化学防治与作物抗虫品种协调以及农药新靶标和新剂型的研究,研究内容集中于害虫再猖獗的分子机理,高效减量化学防治新技术和害虫抗药性的分子机制与治理技术。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农业主要病虫害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攻关项目,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首席专家。目前学术兼任昆虫学报、植物保护学报、植物保护副主编;昆虫知识、农药学报、中国农业科学、Insect Science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