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宪辉研究员应邀为我院师生做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23-03-07 17:28    浏览次数:
       本网讯(通讯员 刘孝明;图 赵新成)2023年3月3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宪辉研究员应邀做了题为“蝗虫群体行为和衰老可塑性”的精彩报告,植保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参加了报告交流会。报告会由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周琳教授主持。
       王宪辉研究员分享了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PLIN2诱导的异位脂积累加速群居飞蝗肌肉衰老”(2023年2月16日被Nature子刊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接收)。自然界中凡是有生命的个体都伴随有衰老现象,只不过衰老时间有快有慢,蜉蝣成虫朝生暮死,小鼠寿命4月-1年,人类的寿命不过百年,百岁兰可活千年,玻璃海绵万年不死。每个生命体都在追求生命的延续,衰老的可塑性研究一直是我们人类研究的热点,王宪辉团队发现群居型和散居型飞蝗(型变)在衰老速率上存在显著差异,散居型蝗虫的寿命比群居型长44%,这是导致蝗灾爆发的重要生物学基础。他们还研究发现,飞蝗具有显著且保守的衰老特征和生理衰老机制,比如成虫飞蝗的寿命较短(30天左右),飞行能力、精子数量和活力均随衰老而显著下降,飞蝗衰老转录谱与模式物种同源性较高;飞蝗衰老具有组织特异性,其中肌肉对衰老最敏感。随后他们深入研究,发现群居型和散居型飞蝗有不同的运动衰老,散居型寿命可达60天,而群居型寿命最多30多天,散居型飞蝗飞行能力随衰老下降较群居型慢,散居型比群居型衰老更慢;筛选到了PLIN2、ZNF768、CACT、SPN5等群居型飞蝗特异上调基因,抑制PLIN2基因表达可缓解老年群居飞蝗的衰老特征,PLIN2表达上调可诱导老年群居飞蝗肌肉中脂滴和TAG积累、降低肌肉中脂肪酸转运蛋白(FABP)表达和脂肪酸含量及脂肪酸氧化水平;异位脂介导了PLIN2对脂肪酸利用的调控,PLIN2诱导的异位脂积累加速了群居型飞蝗的衰老。王宪辉研究员也给大家展望了飞蝗衰老可塑性的生态学意义,飞蝗型变与衰老可塑性研究将为理解肌肉衰老的分子机制提供新思路。
       报告结束后,与会教师和同学们结合报告内容和自身研究与王宪辉研究员进行了有效的沟通交流。最后,王宪辉研究员还建议大家关注自身饮食代谢,吃饭不要太饱更有利于身体健康。大家纷纷表示王老师的报告环环相扣、异常精彩,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王宪辉研究员简介
王宪辉,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第七批万人领军人才计划获得者,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王宪辉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行为遗传学研究组组长,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一、3D行为基因组解析:开展昆虫基因组测序和组装,高质量基因组谱图构建,以及与行为生态适应相关的基因组热点和调控模块的全面解析。二、飞蝗群体行为调控机制研究:揭示飞蝗大规模群聚的调控机制,尤其是群体信号感知、神经内分泌调控及表观遗传机制。三、授粉熊蜂社会行为的调控机理研究:开展授粉熊蜂分工合作和博弈发生的行为、神经生物学和分子调控机制。四、衰老的群体效应及分子机理研究:以飞蝗和熊蜂为对象研究群体和社会环境对个体衰老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王宪辉研究员团队已在Nature, Science Advanc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PNAS, eLife, PloS Genetics,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王宪辉研究员获得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6年),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有关蝗虫聚集信息素的工作入选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018中国科学院“新时代科技报国”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中央和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现担任中国昆虫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保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昆虫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昆虫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动物学会动物行为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昆虫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林学会森林昆虫分会委员,Journal of Insect Physiology编委、昆虫学报副主编、应用昆虫学报副主编等学术职务。